閲讀下面的材料,根據要求寫作。 世界讀書日前夕,一項閲讀調查顯示,在半數成年國民更傾向於傳統紙質圖書閲讀時,近一成國民更傾向於“網絡在線閲讀”,1/3的國民傾向於“手機閲讀”。“屏”閲讀,已與傳統的“平”閲讀平分秋色。 讀屏這種電子閲讀方式的確方便快捷,還可以將零星的時間充分利用起來,因而受到很多年輕人的喜愛,但缺點是難以進行系統和深度閲讀。 讀書這種閲讀方式不僅有儀式感,更能引發讀者深入思考,是人類進行系統性學習的重要手段,但是由於受到時間、場地、光線等因素的影響,讀書存在不能隨時隨地想讀就讀的弊端。 班級準備圍繞“讀屏·讀書”的話題,舉辦討論會,請你結合材料內容和自己的體驗寫一篇發言稿,參加討論。 要求:選準角度,確定立意,明確文體,自擬標題;不要套作,不得抄襲,不得泄露個信息:不少於800字。 例文: 以“屏”觀世,以“書”修心 親愛的同學們: 大家好!今天我發言的主題是“以'屏’觀世,以'書’修心”。 時代的洪流滾滾向前,閲讀的方式一如初盛之花,綻放新意。“讀屏”與“讀書”是否一定有優劣之分呢?我認為不然。大數據時代需要有“讀屏”的快捷廣闊,亦不可缺“讀書”的純淨修心。 有人説快節奏的生活,哪有時間細品文字,不如手機一搜來的方便。 不錯,讀“屏”的確方便快捷,但讀“書”更如醇香美酒、清香甘茗,其氤氲之氣,可以陶冶心神,豈可棄如敝履?觀古之聖人,不乏潛心閲讀之輩:孔子博覽羣書,韋編三絕,終成一代聖賢;宋濂勤學好問,精益求精,收穫一身才學。覽近代大師,心浮氣躁的鮮矣,聞一多先生鑽研學問,焚膏繼晷,徜徉文學之海;錢鍾書先生匿於一室,品讀羣書,養學者之風……由此觀之,生活不應只有麪包,還應有書籍。讀書,猶如於深幽處點亮明燈,於沮喪地注入活力,於洪流中靜修己心。以書修心大體若此矣。 於內我們當以書修心,於外我們當以“屏”觀世。 整日埋身題海,何以迅速瞭解世界形勢?奔波於各種補習班,何以快速把握時代脈搏?讀“屏”,這時便像一個驕傲的孩子,舉起小手高喊:我能!的確,讀“屏”,能帶給我們從俄羅斯到澳大利亞,從西歐到中亞的穿越體驗。於吃飯休息時,一搜,便可以瞭解世界動態,偷得休閒片刻;一點,便可解心中之疑惑。於我們中學生而言,深讀當讀書,沉潛而又系統;觀世,可藉助“讀屏”,快速洞悉世界,更好地規劃前行。相比古人抄書千卷、負篋曳屣,確實又輕鬆快捷,其觀世之用,好處之多,無需贅述。尤其對於我們中學生而言,用之得當,將大有裨益。 讀“屏”與讀“書”反映的正是現代科技與傳統的碰撞,科技與傳統有機結合,所帶來的盛景比比皆是。第12版《新華字典》的問世,記錄傳統詞彙的同時,輸入“點贊”等新生詞彙,外附二維碼辨真偽,老字典煥發新活力;讓學生食之無味,棄之可惜,如雞肋般的課間操,與時俱進,因地制宜,敦煌舞、蒙古風令人歎為觀止。亦無需將讀“屏”與讀“書”一決高下,何不妨以“書”修心,以“屏”觀世,取其精華,棄其糟粕? 同學們,讀“屏”觀世莫浮於表面,生浮躁之氣;讀書修心,非固守傳統,不思變通。讓我們以“屏”拓展眼界,以“書”修養聖心,瞻望美好明天! 我的發言完畢,謝謝大家! |
|